申能安徽平山電廠二期工程由申能集團旗下申能股份投資、申能淮北發電基地建設運營,采用國際首創高低位布置方式的雙軸二次中間再熱發電機組等一系列自主研發節能減排創新技術,性能試驗額定工況機組供電煤耗249.31克/千瓦時,刷新世界紀錄,成為全球清潔高效煤電新標桿。
從項目研發到最終落地,申能平二工程歷經近二十年“打磨”,其間突破重重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之最,探索出一條煤電高質量發展之路。
從項目研發到最終落地,申能平二工程歷經近二十年“打磨”,其間突破重重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之最,探索出一條煤電高質量發展之路。
技術突破,樹立行業新標桿
煤電清潔高效發展是推動我國“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手段,而要發出綠色高效的電能,核心驅動力就是煤電技術的創新突破。
在煤電行業,素有“10克煤耗一代技術”之稱,在這一領域,煤耗下降一兩克就已是很大進步。電廠1350兆瓦機組設計供電煤耗為251克/千瓦時,這比同期建設的世界最先進的兩次再熱百萬機組煤耗還低15克之多。“251”彼時是連許多業內專家都難以想象的數字。
去年12月13日,申能平二工程機組性能試驗圓滿收官,額定工況機組供電煤耗249.31克/千瓦時,達到了設計值不高于251克/千瓦時的預期目標,創下最新世界紀錄。按年發電量70億千瓦時計算,該項目比同期建設的最先進的兩次再熱百萬機組一年還能多節約標煤約10.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6萬噸,一舉成為全球清潔高效煤電的新標桿。
在煤電行業,素有“10克煤耗一代技術”之稱,在這一領域,煤耗下降一兩克就已是很大進步。電廠1350兆瓦機組設計供電煤耗為251克/千瓦時,這比同期建設的世界最先進的兩次再熱百萬機組煤耗還低15克之多。“251”彼時是連許多業內專家都難以想象的數字。
去年12月13日,申能平二工程機組性能試驗圓滿收官,額定工況機組供電煤耗249.31克/千瓦時,達到了設計值不高于251克/千瓦時的預期目標,創下最新世界紀錄。按年發電量70億千瓦時計算,該項目比同期建設的最先進的兩次再熱百萬機組一年還能多節約標煤約10.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6萬噸,一舉成為全球清潔高效煤電的新標桿。
多項首創,探索煤電新方案
申能平二工程項目2015年通過國家能源局評審并被列為示范工程,2018年7月開工建設,2022年4月投入商業化運行。
申能平二工程運用諸多全球首創先進技術,其技術指標已達世界領先水平。其中最核心的一項——高低位分軸布置汽輪發電機組技術顛覆了傳統汽輪發電機組布局,將高位機軸系布置在82米標高緊靠鍋爐聯箱出口處,大大降低了高溫管道投資以及相對應的阻力和散熱損失,顯著提高了機組熱效率。
這項成果應用可謂“十多年磨一劍”。2005年,申能首創并完成了關于高低位布置雙軸發電技術的研究,這一新型汽輪發電機組技術,不僅使單機容量突破1300兆瓦,而且大大降低項目投資,顯著提高機組熱效率。
但高低位布置的設計前所未有,要想落地應用,還需克服許多前所未遇的技術難題。面對挑戰,申能成立專業技術團隊,歷經數載努力,完成了技術方案工程化應用研究。
由于機組同時采用諸多配套的重大創新技術,且都是首次工程化應用,要突破很多技術難題,實現251克/千瓦時的機組供電煤耗設計目標在當時簡直難如登天。為此,申能抽調系統專業骨干,成立專項工作組,運用先進的計算機仿真技術,精確定位各系統實際運行狀態與設計值存在的偏差以及缺陷,而后組織調整和消缺,最終使機組達到最佳狀態并高質量通過性能試驗,大大提高了工程的經濟性。
技術突破難能可貴,建設過程更是“過關斬將”。申能平二工程創下多個世界之最:鍋爐大板梁標高142.2米,是國內單體建設規模最大的鍋爐;冷卻塔采用獨特的“1”字柱方案,高達210米,淋水面積達1.8萬平方米,是全國規模最大的自然通風濕式排煙冷卻塔;高位機主廠房高度達到106米,并在業內首次采用全現澆混凝土樓層設計方案。
該工程也獲得國內外高度認可,2018年獲“第五屆皮博迪年度全球潔凈煤領導者獎”,2020年12月被國家能源局列入第一批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項目名錄。
申能平二工程運用諸多全球首創先進技術,其技術指標已達世界領先水平。其中最核心的一項——高低位分軸布置汽輪發電機組技術顛覆了傳統汽輪發電機組布局,將高位機軸系布置在82米標高緊靠鍋爐聯箱出口處,大大降低了高溫管道投資以及相對應的阻力和散熱損失,顯著提高了機組熱效率。
這項成果應用可謂“十多年磨一劍”。2005年,申能首創并完成了關于高低位布置雙軸發電技術的研究,這一新型汽輪發電機組技術,不僅使單機容量突破1300兆瓦,而且大大降低項目投資,顯著提高機組熱效率。
但高低位布置的設計前所未有,要想落地應用,還需克服許多前所未遇的技術難題。面對挑戰,申能成立專業技術團隊,歷經數載努力,完成了技術方案工程化應用研究。
由于機組同時采用諸多配套的重大創新技術,且都是首次工程化應用,要突破很多技術難題,實現251克/千瓦時的機組供電煤耗設計目標在當時簡直難如登天。為此,申能抽調系統專業骨干,成立專項工作組,運用先進的計算機仿真技術,精確定位各系統實際運行狀態與設計值存在的偏差以及缺陷,而后組織調整和消缺,最終使機組達到最佳狀態并高質量通過性能試驗,大大提高了工程的經濟性。
技術突破難能可貴,建設過程更是“過關斬將”。申能平二工程創下多個世界之最:鍋爐大板梁標高142.2米,是國內單體建設規模最大的鍋爐;冷卻塔采用獨特的“1”字柱方案,高達210米,淋水面積達1.8萬平方米,是全國規模最大的自然通風濕式排煙冷卻塔;高位機主廠房高度達到106米,并在業內首次采用全現澆混凝土樓層設計方案。
該工程也獲得國內外高度認可,2018年獲“第五屆皮博迪年度全球潔凈煤領導者獎”,2020年12月被國家能源局列入第一批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項目名錄。
助力“雙碳”,飛奔綠色新賽道
申能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開展清潔高效煤電技術創新研發。建設可復制、可推廣的優質高效國家示范工程,是申能人的使命。而清潔高效的煤電技術,只是集團創新攻關的一個縮影。
為服務“雙碳”戰略,申能集團不斷優化電力布局,旗下新能源發展按下“加速鍵”。截至2022年底,集團新能源累計裝機規模達429萬千瓦,同比增長24%。清潔能源裝機在集團電源結構中占比達48%。其電力項目遍及滬、浙、蘇、皖、蒙、寧、新、陜、冀等17個省區市。其中,陸上新能源項目去年全年新增投運83.9萬千瓦;海上風電領域成功開拓海南示范項目;分布式發電打開新局,建成、儲備分布式項目14萬千瓦,新增項目規模創下歷年最高。
未來,在更廣范圍內,申能集團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速駛入綠色新賽道,積極拓展線纜創新服務、氫能、環保、分布式供能等產業,在打造綠色發展新增長極的同時,引領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為服務“雙碳”戰略,申能集團不斷優化電力布局,旗下新能源發展按下“加速鍵”。截至2022年底,集團新能源累計裝機規模達429萬千瓦,同比增長24%。清潔能源裝機在集團電源結構中占比達48%。其電力項目遍及滬、浙、蘇、皖、蒙、寧、新、陜、冀等17個省區市。其中,陸上新能源項目去年全年新增投運83.9萬千瓦;海上風電領域成功開拓海南示范項目;分布式發電打開新局,建成、儲備分布式項目14萬千瓦,新增項目規模創下歷年最高。
未來,在更廣范圍內,申能集團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速駛入綠色新賽道,積極拓展線纜創新服務、氫能、環保、分布式供能等產業,在打造綠色發展新增長極的同時,引領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