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信息
中國電力科技網專家委員會常務秘書長周麗代魏毓璞主任宣讀年會小結。
感謝專家的精彩演講、專業答疑,感謝各位嘉賓的積極參與。本屆年會在周孝信、潘復生兩位院士的指導下,在王敬豐書記、崔秋實研究員的組織協調和重慶市兩江新區管委會及承辦單位的支持下,群賢畢至,精英云集,以“發輸配用、智慧儲能、多元發展、蓄力未來”為主題,充分交流共享儲能領域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聚焦新型儲能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推動“高安全、低成本、強可靠、長壽命”新型儲能技術研發和規模化應用,發揮儲能在實現“雙碳目標”征程中重要作用。
來自各發電集團儲能相關單位、電力科學研究院、高等院校、儲能設備運營商及制造廠的30位專家,圍繞儲能材料、儲能電站安全、儲能系統并網及運行策略、多元儲能創新技術、儲能商業模式和產業發展一系列課題展開演講、交流。專家結構合理,演講質量高,交流內容緊扣主題,豐富而深入,為電力行業儲能技術發展奉獻了一屆高質量研討會。來自各發電集團發電廠、電網、電科院、新能源運營單位、高等院校和配套制造研發廠商的近200位嘉賓,聆聽演講,交流心得。
周孝信院士在“雙碳目標下我國能源電力系統發展趨勢探討”演講中提到:大力發展各類儲能技術是以應對正常運行工況下調節靈活性和極端條件下電力系統韌性需求。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的“綠電替代”與“綠氫替代”對傳統化石能源的“雙替代”及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潘復生院士在致辭中也談到:當前正處于“雙碳目標”推進實施的關鍵時期,國務院各部委也正在制定相關政策來推動目標的落實。從國家到地方,新型儲能發展都進入了新的賽道,促進新能源大幅度開發消納,保障支撐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功能定位也更加的明確。
本屆年會也以此為重點展開研討。中國大唐集團新型儲能研究中心副主任栗占偉為大家介紹“大型儲能電站安全運維經驗分享”、國能寧夏靈武發電有限公司馬唯倫分享“磁懸浮飛輪儲能在火電機組調頻中的研究與應用”,該項目獲得三個之最示范成果:單體和總容量世界最大,首次應用在我國新能源比例大且增長最快的區域電力系統,得到最為顯著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取得三個突破創新成果。
本屆年會亦邀請了三大動力集團分享最新儲能科研成果:東汽儲能技術事業部副總經理翟璇發表“碳目標下儲能技術研究與應用”,哈鍋能源動力科技有限公司舒振楊發表“火力發電熔鹽儲能技術研究與應用”,哈汽儲能事業部節能所所長洪增元帶來“儲能系統設備成套技術及應用”,上海電氣儲能科技有限公司劉譞辰經理帶來“長時儲能釩電池技術及應用”成果分享。以上先進技術,示范成果的匯報、交流、干貨滿滿,想必大家一定受益匪淺,不虛此行。
清華大學、重慶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中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和長沙理工大學的專家、教授,分享了研究成果及項目應用情況。
為更好滿足參會者需求,增加互動機會,提升參與度,開設“電池新技術•電化學儲能”和“儲能多元”兩個專題會場,并安排多場“深度交流、專家答疑”,研討內容涵蓋電力行業儲能技術的趨勢和應用,并對我國當前能源形勢發展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出了寶貴建議。年會設立的技術交流環節,學習效果顯著,與會嘉賓積極參與交流,疑難問題得到充分解答,會議網絡直播也受到眾多網友關注和收看。
明天,我們參觀重慶兩江新區協同創新區、重慶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重慶大學輸變電裝備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大唐重慶銅梁儲能電站,實地研討、交流一系列整體綜合優化創新技術,豐富而有意義,希望各位在參觀學習同時,領略山城重慶獨特的城市風貌和人文魅力,為本屆年會畫上圓滿句號!
未來,推進能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儲能技術一定是關鍵,開發適用于電源側和電網側新型儲能技術方案,成為構建新型能源系統的重要支撐。讓我們期待相約2024年會,再度攜手,邁入儲能科技美好新時代!
感謝專家的精彩演講、專業答疑,感謝各位嘉賓的積極參與。本屆年會在周孝信、潘復生兩位院士的指導下,在王敬豐書記、崔秋實研究員的組織協調和重慶市兩江新區管委會及承辦單位的支持下,群賢畢至,精英云集,以“發輸配用、智慧儲能、多元發展、蓄力未來”為主題,充分交流共享儲能領域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聚焦新型儲能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推動“高安全、低成本、強可靠、長壽命”新型儲能技術研發和規模化應用,發揮儲能在實現“雙碳目標”征程中重要作用。
來自各發電集團儲能相關單位、電力科學研究院、高等院校、儲能設備運營商及制造廠的30位專家,圍繞儲能材料、儲能電站安全、儲能系統并網及運行策略、多元儲能創新技術、儲能商業模式和產業發展一系列課題展開演講、交流。專家結構合理,演講質量高,交流內容緊扣主題,豐富而深入,為電力行業儲能技術發展奉獻了一屆高質量研討會。來自各發電集團發電廠、電網、電科院、新能源運營單位、高等院校和配套制造研發廠商的近200位嘉賓,聆聽演講,交流心得。
周孝信院士在“雙碳目標下我國能源電力系統發展趨勢探討”演講中提到:大力發展各類儲能技術是以應對正常運行工況下調節靈活性和極端條件下電力系統韌性需求。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的“綠電替代”與“綠氫替代”對傳統化石能源的“雙替代”及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潘復生院士在致辭中也談到:當前正處于“雙碳目標”推進實施的關鍵時期,國務院各部委也正在制定相關政策來推動目標的落實。從國家到地方,新型儲能發展都進入了新的賽道,促進新能源大幅度開發消納,保障支撐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功能定位也更加的明確。
本屆年會也以此為重點展開研討。中國大唐集團新型儲能研究中心副主任栗占偉為大家介紹“大型儲能電站安全運維經驗分享”、國能寧夏靈武發電有限公司馬唯倫分享“磁懸浮飛輪儲能在火電機組調頻中的研究與應用”,該項目獲得三個之最示范成果:單體和總容量世界最大,首次應用在我國新能源比例大且增長最快的區域電力系統,得到最為顯著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取得三個突破創新成果。
本屆年會亦邀請了三大動力集團分享最新儲能科研成果:東汽儲能技術事業部副總經理翟璇發表“碳目標下儲能技術研究與應用”,哈鍋能源動力科技有限公司舒振楊發表“火力發電熔鹽儲能技術研究與應用”,哈汽儲能事業部節能所所長洪增元帶來“儲能系統設備成套技術及應用”,上海電氣儲能科技有限公司劉譞辰經理帶來“長時儲能釩電池技術及應用”成果分享。以上先進技術,示范成果的匯報、交流、干貨滿滿,想必大家一定受益匪淺,不虛此行。
清華大學、重慶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中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和長沙理工大學的專家、教授,分享了研究成果及項目應用情況。
為更好滿足參會者需求,增加互動機會,提升參與度,開設“電池新技術•電化學儲能”和“儲能多元”兩個專題會場,并安排多場“深度交流、專家答疑”,研討內容涵蓋電力行業儲能技術的趨勢和應用,并對我國當前能源形勢發展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出了寶貴建議。年會設立的技術交流環節,學習效果顯著,與會嘉賓積極參與交流,疑難問題得到充分解答,會議網絡直播也受到眾多網友關注和收看。
明天,我們參觀重慶兩江新區協同創新區、重慶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重慶大學輸變電裝備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大唐重慶銅梁儲能電站,實地研討、交流一系列整體綜合優化創新技術,豐富而有意義,希望各位在參觀學習同時,領略山城重慶獨特的城市風貌和人文魅力,為本屆年會畫上圓滿句號!
未來,推進能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儲能技術一定是關鍵,開發適用于電源側和電網側新型儲能技術方案,成為構建新型能源系統的重要支撐。讓我們期待相約2024年會,再度攜手,邁入儲能科技美好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