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粗略統計了2021年至今,五大發電與風電產業鏈企業簽約的情況,并從中發現一些值得關注的趨勢。
一是,發電集團與設備企業攜手發展并非簡單的做加法,而共建產業生態,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最終達到降本增效、發展提速的目標。
第二,簽約已不僅局限于鎖定資源優勢,而是進一步深化合作,以成立合資公司、合伙基金等方式,更快地推進低碳項目落地。
華電集團
2021年“兩會”期間,華電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溫樞剛指出,“十四五”期間華電集團將新增新能源裝機75GW。在2021年當年,華電集團簽約了約5個風光大基地項目。
2021年9月1日,華電集團與陽光電源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2021年12月16日,與中國中車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風電光伏、軌道交通、綜合能源、氫能業務、環境治理、技術研究等領域開展全面合作。
華能集團
華能集團給自己的 “十四五”新能源規劃是——到2025年新增新能源裝機80GW以上,確保清潔能源裝機占比50%以上。
2021年,華能集團簽約超過15個風光基地項目,總規模超47GW。其中2個千萬千瓦級項目分別是與格爾木市政府簽訂的1000萬千瓦大型綜合能源基地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及投資1000億建設漳州外海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能源基地和古雷開發區綜合能源基地。
2021年3月12日,華能與中國電建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的合作鎖定在規劃咨詢、工程設計、建設運營、資本合作上。
同樣在2021年3月,華能甘肅公司與青海明陽新能源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合作鎖定在陸上風電、分散式風電開發、一體化項目及存量風場技改、擴容等新能源領域。
2021年3月30日,華能江蘇公司與亨通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2021年3月31日,華能清能院與中國海裝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同在重大科技項目、關鍵技術攻關、大基地開發設計等方面加強合作。
國家能源集團
在2021年初集團會議上,國家能源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王祥喜強調,“十四五”時期確保實現新增新能源裝機70~80GW、占比達到40%的目標。
國家能源集團2021年布局了12個風光基地項目,總規模超過20GW。不過與其他央企集團不同的是,國家能源集團與地方政府簽約的頻率遠高于和產業鏈企業,企地合作成為其2021至今的主要擴張方式。
2021年5月,國家能源集團與山西省人民政府簽約,約定雙方將圍繞煤基能源、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生態環境保護等產業鏈和科技創新領域,開展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企地合作;
2021年9月,國華投資、國家能源集團低碳院、如東縣人民政府、中天科技四方簽約,在全國最大的海上風電示范縣布局氫能產業。此外,山西、新疆同樣是國家能源集團深耕的省份,也分別簽署了深化合作協議。
此外,2021年8月19日,國家能源集團與中國能建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同年10月20日,國家能源集團與寧德時代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加強雙方在“風光火儲”“風光水儲”綜合智慧能源等方面深化合作。
大唐集團
在2021年發布的《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綱要》中,大唐集團將非化石能源裝機占比升至60%左右作為2030年的目標任務。同年,大唐集團簽約總規模約6GW的風光大基地項目。
2022年4月28日,大唐集團與北京能源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就深化能源合作開發、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等達成共識。
國家電投
作為首個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過半的發電集團,根據規劃,2025年國家電投電力裝機達到2.2億千瓦,清潔能源裝機比重提升到60%;2035清潔能源裝機比重提升到75%。
2021年,國家電投與各地方簽約了11個風光大基地項目,超過24GW容量“傍身”,除此之外,國家電投還廣交產業鏈好友,整合資源,“社牛”技能點滿。
2021年10月17日,國家電投新疆公司與遠景能源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從零碳產業建設、新能源資源開發等方面深化合作,構筑零碳新工業體系。
2021年12月14日,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與三一重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就新能源基地開發和資源合作、綜合智慧能源及大數據應用和國際業務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此前,雙方已經在通遼百萬風電、山西交口棋盤山風電等項目合作上取得成果。
2022年3月15日,金風科技與國家電投旗下中國電力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加強在縣域開發、綜合智慧能源等領域全面合作;
2022年5月25日,華潤電力工程、內蒙古綠能私募、內蒙古環投、國家能源內蒙古電力、國家電投內蒙古能源、大唐內蒙古新能源、華電內蒙古新能源、三峽投資、北方聯合電力、中廣核風電及TCL實業控股認繳出資總額為人民幣100億元成立合伙基金。目的是為合理高效地配置能源資源,在內蒙古構建完整的能源產業價值鏈,推動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碳中和趨勢下,除了五大發電,六小發電以及地方能源集團也廣交摯友,積極拓展新能源朋友圈。
拓展閱讀:
截至目前,除國電電力之外,五大發電集團中華能國際、大唐發電、華電國際、中國電力均已相繼正式發布2021年業績公告(下稱“公告”)。結合之前國電電力發布的2021年業績預虧公告,2021年五大發電企業均因燃煤成本大幅上升而陷入虧損,“在保持常規能源發電基礎上,積極轉型布局新能源發電”已成發電企業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扭轉經營頹勢,以及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一致行動。
發電企業全面虧損
根據公告,2021年,五大發電上市公司凈利同比均大幅虧損。
公告顯示,2021年,華電國際營業收入為1044.22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49.65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11.80%;大唐國際營業收入為1034.12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2.64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404.71%;中國電力全年收入為347.34億元,權益持有人應占-5.16億元;華能國際全年營業收入2046.05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102.64億元;而根據早前國電電力發布的業績預虧公告,經公司財務部門初步測算,預計2021年度公司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3億元到-16億元,同比減少154.45%到137.88%。
五家發電企業在公告中均坦言,虧損是因為“2021年燃煤價格大幅上漲,令燃煤發電燃料成本大幅上升”。以華電國際為例,因煤炭價格上漲,該公司2021年營業成本約為人民幣1108.57億元,同比增加約43.05%。
中電聯此前發布的《2021-2022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測算,2021年因電煤價格上漲導致全國煤電企業電煤采購成本額外增加6000億元左右。這一現實情況導致8月以來大型發電集團煤電板塊整體虧損,8-11月部分集團煤電板塊虧損面達到100%,全年累計虧損面達到80%左右。
火電仍是主力電源
公告指出,無論從裝機規模看還是從發電量看,煤電仍然是當前我國電力穩定安全供應的最主要電源和基礎電源。以發電量為例,2021年全國全口徑煤電發電量5.0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6%,占全口徑總發電量比重為60%。
分企業看,2021年,華電國際全年發電量共完成2328.01億千瓦時,其中火電發電量為2168.77億千瓦時,占比超過93%;大唐2021年累計完成發電量約2729.25億千瓦時,火電2264.96億千瓦時,占比約83%;國電電力近日發布的2021年發電量情況公告顯示,2021年該集團累計完成發電量4640.96億千瓦時,其中火電3895.91億千瓦時,占比約84%。
根據相關研報,隨著2021年四季度以來國家采取強力政策進行宏觀調控,2022年煤價回落,疊加電價上浮,火電盈利或將好轉。如2月24日,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明確電煤中長期合同價格合理區間570-770元/噸,加之煤炭出口供應恢復正常,預計未來電煤市場供應能力將有所好轉,供需格局較2021年顯著改善。與此同時,煤電市場化交易電價上浮,亦將有助于疏導燃料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
清潔能源裝機持續提升
為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速推進結構調整,公告顯示,發電企業均在拓展常規能源的基礎上,提升水電、氣電等清潔能源裝機占比,并加快培育新業態新模式。
以中國電力為例,與上年相比,2021年,該集團風電、光伏發電及氣電裝機容量分別增加1971.7兆瓦、1217.2兆瓦、121.2兆瓦,清潔能源合并裝機容量占比凈增長8.18%。截至2021年12月31日,清潔能源合并占裝機總量的52.16%。公告指出,隨著集團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投資風電和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項目的收入持續增長,利潤貢獻占比不斷提高。
國電電力2021年發電量情況公告顯示,2021年,其控股水電裝機增加60.06萬千瓦、風電增加73.95萬千瓦、光伏發電增加15.39萬千瓦,三者裝機容量合計達到2240.89萬千瓦,占總裝機比重提升至22.4%;從發電量看,因全社會用電需求增長,2021年,風電累計完成發電量151.9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32%;光伏累計完成發電量4.2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4.47%。
根據大唐公告,2021年,風電發電量100.6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5.92%;光伏發電量15.1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5.48%。
華能國際也在加速推進新能源轉型,公告顯示,2021年該公司新增風電、光伏裝機規模分別為2.4吉瓦、0.8吉瓦。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累計風光新能源裝機規模為13.85吉瓦,同比增長30.05%,其中風電、光伏裝機規模分別為10.54吉瓦(含海上風電2.01吉瓦)、3.31吉瓦。隨著風光新能源裝機規模快速增長,公司風光新能源發電量及收入均實現大幅增長——風電、光伏發電量分別達到208.34億千瓦時、35.82億千瓦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