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下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全省能源結構優化調整有關情況,鄧召軍表示山東省儲能發展指導意見擬于近期出臺。規劃如下:
第一階段,試點示范(2020-2022年),通過政策引導儲能起步,依托示范項目探索儲能商用模式,建立健全政策體系和管理機制;
第二階段,全面市場化(2023-2025年),在電力市場成熟穩定、儲能設備價格大幅下降、配套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的基礎上,通過政策退坡機制,推動儲能應用全面進入市場,構建起較為完善的儲能發展工作格局。
發布會上,省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欒健先生,副局長鄧召軍先生,副局長王福棟先生介紹“發展綠色能源 助力動能轉換”全省能源結構優化調整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首先,欒健局長介紹有關情況。
儲能作為能源發展的新業態之一,我省在儲能發展方面是如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的?省能源局副局長鄧召軍:隨著我省新能源裝機比例迅速增加,省外來電送入電力大幅提高,以及煤電機組供熱改造不斷提速,山東電網調峰形勢較為嚴峻,煤電機組日內啟停機調峰、特殊時期棄風棄光趨于常態化,亟需增加調峰資源和豐富調峰手段,提升電網調節能力。對此,儲能系統既能提高低谷用電負荷,又能提高高峰供電能力,是解決當前電力運行面臨問題的最為有效措施。因此,我們把發展儲能作為全省能源改革發展重點工作之一,典型示范,重點突破。今年9月,全國首個利用退運電池建設的獨立儲能電站在萊蕪口鎮建成運營,每天可存儲新能源電量約4500度,相當于為600戶居民的小區持續供電1天,節約標煤1.4噸/天。該電站主要是從全省各地收集變電站、通信機房、實驗室等場所退運電池,通過創新引入修復技術,對退運電池進行全面修復,修復后的電池能夠達到原容量的95%以上,延長了3年左右的使用周期,實現“化廢為利、變害為寶”,為全省儲能技術發展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截至目前,依托新能源場站,我省在德州、泰安、濱州、煙臺分別建成了4個電化學儲能項目,總規模21兆瓦/42兆瓦時。下步,我們將認真總結經驗,會同有關部門盡快研究出臺加快推動儲能發展相關政策。初步打算是,爭取利用5年時間,基本形成符合山東實際的儲能技術路徑,儲能系統配置規模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儲能產業規模和企業競爭實力大幅提升,支撐服務體系更加完備,發展環境不斷優化。計劃分兩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試點示范(2020-2022年)
通過政策引導儲能起步,依托示范項目探索儲能商用模式,建立健全政策體系和管理機制
第二階段——全面市場化(2023-2025年)
在電力市場成熟穩定、儲能設備價格大幅下降、配套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的基礎上,通過政策退坡機制,推動儲能應用全面進入市場,構建起較為完善的儲能發展
省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欒健介紹了“四增兩減一提升”工程,打造先進儲能“樣板工程”
山東是能源生產和消費大省。長期以來,受能源資源稟賦和偏重產業結構影響,我省煤炭消費占比高、煤電裝機占比高的“兩高”問題突出,這一直是省委省政府的“心頭之患”。
省能源局自2018年10月掛牌成立以來,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能源結構調整“三個三分之一”的目標要求,把“發展綠色能源,助力動能轉換”作為核心任務,大力實施“四增兩減一提升”工程,為能源結構“降壓減負”。
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4106.3萬千瓦,同比增長19.9%,占電力總裝機的28.2%;今年1至9月,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量61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5%,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3.1%,能源結構優化調整步伐明顯加快。
四增:即聚焦可再生能源、核電、外電入魯、天然氣“四大板塊”做加法。
一是可再生能源規模持續壯大。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陸上與海上并舉,因地制宜推進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展,突出標志為“2個第一、1個第四”,即:截至9月底,全省光伏發電裝機1952.7萬千瓦,同比增長26.7%,居全國第一;生物質發電裝機323.1萬千瓦,同比增長15.0%,居全國第一;風電裝機1472.3萬千瓦,同比增長18.2%,居全國第四。
二是核能安全高效利用穩步推進。編制完成《山東省核能中長期發展規劃》,擬近期提報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去年初,海陽核電一期兩臺機組實現“雙投”,標志著我省在運核電實現“零突破”,現已累計發電382億千瓦時;榮成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進入調試階段,228示范工程兩臺機組建設穩步推進,全省在運在建核電裝機達到570萬千瓦。依托海陽核電一期,開辟了核能供暖新模式,建成全國首個核能居民供暖項目,滿足了周邊30多個小區、近70萬平方米居民供暖需求,被授予“國家能源核能供熱商用示范工程”,并召開全國現場觀摩會,為全國清潔取暖貢獻“山東經驗”。今年,重點啟動二期工程建設,到明年供暖季實現海陽城區450萬平方米核能供熱“全覆蓋”。
三是”外電入魯”取得新突破。“十三五”以來,我省相繼建成投運錫盟至濟南、榆橫至濰坊、扎魯特至青州、上海廟至臨沂、山東至河北特高壓通道,初步形成了“三交兩直”特高壓受電通道格局,接納外電能力突破3500萬千瓦。今年1至9月,全省接納省外電量86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3.2%,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8.6%,預計全年接納省外電量將達到1100億千瓦時左右。積極爭取“隴電入魯”新通道建設,牽頭發揮聯合協調推進機制作用,加強與甘肅方面溝通銜接,深入對接洽談合作,深化工程前期研究,積極對上匯報爭取,促成兩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動工程規劃建設。目前,國家能源局已同意將“隴電入魯”納入國家“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我省企業主導的400萬千瓦煤電一體化項目、500萬千瓦新能源項目已在甘肅全面開展前期工作。
四是天然氣基礎設施加快完善。我省處于國家骨干管網末端,前些年多次出現時段性、區域性用氣緊張局面。為徹底改變這種被動局面,我們立足全省“一張網、一個平臺”,加快推進沿海LNG接收站、輸氣管網和儲氣設施建設,多措并舉拓展供氣渠道。目前,中石化山東LNG二期、龍口南山、煙臺港西港區LNG接收站、山東天然氣環網干線、中俄東線山東段相繼開工建設,中石化山東LNG三期、龍口LNG接收站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在運及規劃建設LNG接收站規模達2500萬噸/年,在建主干管道超2000公里。
兩減:即突出煤炭、煤電“兩大行業”做減法。
一是煤炭去產能成效明顯。2016至2019年,全省退出各類煤礦85處,化解產能3839萬噸,30萬噸以下煤礦全部關閉退出。今年計劃關閉煤礦8處,退出產能806萬噸,目前已關閉6處,退出產能366萬噸,其余10月底前關退到位,年底前堅定不移完成“十三五”煤炭化解過剩產能6460萬噸目標任務。
二是落后燃煤機組關停淘汰力度加大。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壓減煤炭消費部署,精心組織30萬千瓦以下非所在地區唯一、不可替代民生熱源燃煤機組關停工作,陸續下達關停計劃,加大關停淘汰力度。“十三五”以來,全省累計淘汰落后燃煤機組超500萬千瓦,是國家下達任務的3.5倍。今年底前,全面完成7個傳輸通道城市30萬千瓦及以上熱電聯產電廠15公里供熱半徑范圍內落后燃煤小機組關停整合任務。
一提升:即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培育發展能源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提升新型能源發展水平。
一是樹立煤礦智能化“山東標桿”。緊緊圍繞“減人、提效、保安全”,推動煤炭產業與互聯網、大數據、5G等新基建深度融合,大力推進煤礦智能化發展,99處生產煤礦中有61處開展了智能化建設,建成智能化采煤和掘進工作面183個,占到全國的三分之一,作業人員分別控制在16人、9人以內,引領了煤炭開采技術革命。9月24至25日,全國煤礦智能化建設現場推進會在山東召開,王勇國務委員出席會議并講話,對山東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并在全國范圍內予以推廣。
二是培育氫能產業“典型示范”。出臺面向2030年的氫能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了“構筑兩大高地、布局兩大集群,培育壯大魯氫經濟帶(青島-濰坊-淄博-濟南-聊城-濟寧)”的總體發展布局。推動實施青島中德氫能產業園、濰柴氫燃料發動機及整車制造、東營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等一批重大產業和示范項目,全省已建成加氫站9座,示范運營燃料電池汽車260余輛。
三是打造先進儲能“樣板工程”。探索“新能源+儲能”一體化發展新模式,建成投用全國首個利用退運電池建設的獨立儲能電站,為我省乃至全國加強資源循環利用、探索儲能建設新模式開辟了新的路徑。同時,著眼優化儲能發展環境,研究制定我省儲能發展指導意見,擬于近期出臺。
四是優化營商環境“服務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實施“簡化獲得電力”專項行動,推動山東辦電進入APP時代,電力接入行政審批實現“一窗受理”“全程代辦”,行政審批時長由1-3個月壓縮為5天,10千伏用戶平均接電時長壓縮三分之一,全省實現信息共享和“一鏈辦理”全覆蓋,居民“零證辦電”、企業“一證辦電”,服務質量和水平走在了全國前列。
下一步,山東將深入落實省委省政府“重點工作攻堅年”決策部署,聚焦“六穩”“六保”,扎實推動全省能源高質量發展,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