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人大、政協相繼召開會議,環境資源界更是首次亮相全國政協會議,近日,在環境資源界委員聯組會以及兩會期間,國家電網董事長辛保安、南方電網董事長孟振平、華能集團董事長溫樞剛、大唐集團董事長鄒磊、華電集團董事長江毅、中廣核集團董事長楊長利、哈電集團董事長曹志安、中國能源建設集團董事長宋海良等紛紛發言,為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辛保安參加聯組會并發言
辛保安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確保能源安全。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總裝機25.6億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裝機超過煤電達到12億千瓦以上,占總裝機比重47.3%,新能源利用率保持95%以上,清潔能源消費占比上升到25%以上。我國能源結構不斷優化,綠電消費持續擴大,能效水平穩步提升,降碳減排效果明顯,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能源電力轉型取得顯著成效。辛保安就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提出了相關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長利:強化先進核能技術創新,推動核能與新能源協調發展
核能應用科技含量高、技術密集,是國家整個工業基礎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集中代表,也是需要跨學科和跨行業合作的高科技產業之一,每個細分領域都有豐富的科學、技術和工程內涵,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核心技術競爭力和影響力。
我國研發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壓水堆“華龍一號”、“國和一號”,具有四代特征的高溫氣冷堆、快堆,以及多用途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等先進核能技術。在核能研發設計、設備制造、工程運營以及核燃料循環等各領域不斷突破、持續進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具備每年生產8~10臺/套大型壓水堆主設備制造能力,同步建造30多臺核電機組的工程施工能力。同時,我國核電“走出去”有序推進,與法國、英國、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國家開展了務實合作。
當前,先進核能技術正在向著安全性更高、經濟性更好、用途更廣泛的方向發展。針對加快推進核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楊長利建議:一是加大涉核科研平臺建設力度,整合相關資源積極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開放共享型國家核能綜合實驗室,打造國家戰略科研力量。二是加大共性問題解決力度,強化跨行業、跨企業協作,建立科技資源和成果共享機制,避免重復投入。三是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對具有基礎性、前瞻性的核能研究課題長期穩定支持,將第四代先進核能技術納入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
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溫樞剛委員觀點:推動新型儲能產業科技創新
今年兩會,環境資源界別首次亮相全國政協會議,新能源、碳匯、綠色金融等話題成為委員口中的高頻詞。
此次新設環境資源界別,是全國政協自1993年增設經濟界別以來,再次增加新的界別,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溫樞剛正是其中之一。
在他看來,全國政協增設環境資源界別,反映了國家對環境資源的重視上升到了新高度。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加快發展新能源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重大舉措。
“能源電力綠色低碳轉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溫樞剛委員重點關注“新能源+儲能”優化發展、高溫氣冷堆技術持續創新、煤電在能源保供和新型電力系統中的價值等問題。他建議,因地制宜建立“新能源+儲能”一體化調度機制,進一步提升利用水平。同時,推動已出臺的儲能“政策包”落地見效,進一步加快市場建設,保障新能源配儲能項目“有身份”“有活干”“有錢賺”。
全國政協委員大唐集團董事長鄒磊
1、努力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的領軍企業
大唐集團作為能源電力央企,堅持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提出“努力打造世界一流能源供應商、成為美麗中國建設領軍企業”愿景目標,制定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明確16項管控指標和9方面重點任務,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2、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黨的二十大作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大決策部署。在新型能源體系的實現路徑中,“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是潛力空間巨大、技術經濟可行的關鍵舉措。
面對現實挑戰,大力推進“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綜合能源供給體系建設,以此推動各類資源的協調開發和科學配置,提升系統運行效率和電源開發綜合效益。這是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電力系統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對于促進我國能源轉型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以多能互補方式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特征是清潔低碳,大力發展包括新能源在內的清潔能源,成為新型能源體系建設重要方向。”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鄒磊表示,推進“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綜合能源供給體系建設,是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電力系統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目前存在著配套政策落實不到位,部分項目市場競爭力不足,相關技術細則及標準不健全,與輸電通道建設不匹配,電力系統之外的其他能源品種靈活調節能力亟待挖掘等多重掣肘。
全國政協委員、華電集團董事長江毅委員觀點:奮力提升國企核心競爭力
作為能源央企,中國華電堅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不斷增強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供給服務質量,在加快綠色發展、強化科技創新等方面主動作為。10年來,公司裝機容量躍升至1.91億千瓦,資產總額躍升至1萬億元以上,較2012年分別增長了87.3%、69.3%,清潔能源裝機占比由25%提升至47.2%。
成就喜人,挑戰猶存。新征程上,還應奮力提升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持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乘勢而上推進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國有企業黨的領導獨特優勢,加快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加大力度打造現代新國企,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中國華電將深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積極參與新能源、綜合智慧能源、氫能、儲能等新興業務,加快推進數字化賦能產業升級,提高管理效益效率。
全國政協委員、南方電網公司董事長孟振平: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 促進新型電力系統新型能源體系建設
“當前,數字化、綠色化成為全球產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正深刻改變全球產業發展競爭格局。”全國政協委員、南方電網公司董事長孟振平說。
全國兩會期間,他提交了關于數字化綠色化協同(以下簡稱“兩化協同”)促進新型電力系統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以下簡稱“兩型建設”)的提案,建議以數字化引領綠色化發展,以綠色化帶動數字化升級,以數字電網為關鍵載體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助力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促進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動能源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以能源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提案建議,加強統籌謀劃,堅持創新引領,將數字電網作為著力點、結合點,以“兩化協同”促進“兩型建設”。
具體而言,建議將“兩化協同”作為重要內容,深化“兩型建設”頂層設計,加快形成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發展局面。同時,將數字電網作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行動項,納入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一體規劃、一體建設。加快數字電網建設,打造“兩化協同”標桿示范、數字生態文明建設典型實踐。支持電網企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延鏈強鏈補鏈,推動能源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此外,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加強數字技術、綠色技術等原創性引領性技術攻關,組建創新聯合體,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全國政協委員,哈電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曹志安:加大裝備制造行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力度
曹志安認為,雖然我國擁有最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是“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問題仍然突出,產業基礎依然薄弱,裝備制造業產業鏈還存在“卡脖子”短板。同時,部分基礎材料、關鍵部件等面臨著國產化推廣受阻的困境,國內部分企業在采購裝備時,指定或者信賴國外產品的情況還較多,在招標文件、合同及技術協議中明確指定采用進口產品,導致國產化應用推廣進程受阻。
為此,曹志安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加大裝備制造行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力度。建議國家有關部委系統梳理裝備制造業產業鏈卡點堵點問題,將裝備制造長期依賴進口的核心技術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原材料等列入“卡脖子”清單,按照“揭榜掛帥”“賽馬”等機制,組織實施、壓茬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指導行業內相關單位開展攻關或者聯合攻關,并給予政策和研發資金支持,提升裝備制造業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
二是優化關鍵設備、重要原材料國產化應用環境。建議國家有關部委出臺政策,對新審批項目的特定設備規定較高比例的國產化率,并以示范項目、首臺套項目、政策補貼等多種方式促進項目投資方積極使用優秀的國內產品,從而擴大國內的產業應用規模,加快形成國家集群式產業優勢,打造關鍵設備、重要原材料國產化良好產業生態和應用環境。
三是加強裝備制造業國際產業鏈合作。建議多措并舉穩定外貿,引導企業優化國際市場布局,對于我國有優勢的領域,比如高鐵、新能源電力裝備、動力電池等領域,鼓勵企業“走出去”,搶占全球向綠色低碳和數字化轉型機遇。同時要鼓勵相關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發揮我國市場大、產業化進展快的優勢,提升國際標準制定話語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能源建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盡快培育形成成熟的新型儲能一體化解決方案與集成技術
宋海良認為,為推動規劃目標高質量落地,當前迫切需要在健全新型儲能政策體系、突破并形成核心技術體系、完善標準體系、形成穩定的商業模式等環節加快集中攻關重大共性問題,盡快培育形成成熟的新型儲能一體化解決方案與集成技術。
對此,宋海良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立足國家端,加快完善政策體系。當前,新型儲能電價機制、盈利模式等還不明確,收益方式相對單一,影響了項目投資積極性。建議探索建立新型儲能容量補償機制和容量市場,合理體現儲能設施的裝機經濟效益。推動現貨市場逐步放開市場價格上限約束,允許儲能等高成本靈活性資源通過短時高電價盈利,明確電儲能輔助服務市場準入。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創新各種類型的新型儲能價格機制,在條件成熟時先行先試,加快推動儲能產業形成穩定合理的收益空間。
二是立足產業端,加快推動構建完整的產業鏈與創新鏈。著力完善標準體系。建議進一步創新標準管理機制,重點針對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儲能、飛輪儲能等技術路線及時開展技術標準研制,加快形成貫穿設計、制造、檢測、運維、應急、退役處置等環節的電化學儲能安全標準,超前部署退役電池梯次利用相關標準的研究和基礎性工作。積極推動新型儲能標準國際化工作,加大與國際標準的對標力度,爭取國際標準話語權。集中攻關關鍵技術。當前各類新型儲能技術普遍處于實驗示范或商業化初期,仍需加大技術攻關力度與技術集成。建議在政策上支持骨干國有企業通過產業聯盟、產業鏈鏈長等形式開展先進技術、關鍵裝備和核心材料研發攻關,加大產業化應用支持力度,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效對接。加強產業鏈延伸培育。當前新型儲能在原材料、非鋰儲能技術裝備等個別關鍵環節還需要補強打通,供應鏈穩定性水平也有待提升。建議圍繞新型儲能全產業鏈不同環節,支持培育一批新型儲能“專精特新”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高水平協同發展。
三是立足市場端,加快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當前新型儲能在電力系統應用的穩定商業模式還未完全形成。建議加大力度支持企業探索新型儲能在支撐新能源基地規?;馑?、緩解電力供應壓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等應用場景中的一體化解決方案,深度挖掘新型儲能融合協同價值。對企業探索共享儲能商業模式給予適當政策傾斜。做好儲能參與各類市場的統籌設計,實現有效銜接,引導獨立儲能運營商形成多元化的成本疏導和盈利途徑。